当前位置: > 招生资讯 > 大学招生

复盘李文亮事件(二)李文亮真的是“吹哨人”吗?

来源: 网络整理 日期:2022-11-11 14:15 阅读:

 

【写在前面:李文亮烈士始终奋战在抗疫一线,最终不幸殉职,凡我国人无不扼腕痛惜。本文作者一直崇敬李医生,完全赞同相关部门给予的高度评价和身后哀荣;本文仅讨论“李文亮是否是‘吹哨人’”这一问题,不涉及其他范畴。】

李文亮之所以被不少媒体誉为“吹哨人”,关键在于2019年12月30日他在班级微信群里发布的“提示信息”:

“华南水果海鲜市场确诊了7例SARS,在我们医院后湖院区急诊科隔离。”“最新消息是,冠状病毒感染确定了,正在进行病毒分型。让家人亲人注意防范。”根据《南方周末》和《人物》等媒体的报道,“正是因为李文亮的警示,他的同学们从那时开始做防护,开始囤N95口罩,上班时也开始穿防护服。那时知道的人不多,所以口罩还很好买。也正是这一批物资,在疫情暴发之初保护了一些医生,也在之后物资短缺时解他们的燃眉之急。”

按照这个逻辑,李文亮“吹哨人”的身份可谓无可置疑——虽然他提供的信息有瑕疵(新冠肺炎并不是SARS)、传播的途径也相对有限(只是在微信群里提醒),但这些细节并不影响李文亮的提醒为防疫工作作出的宝贵贡献。这些事实是李文亮“吹哨人”身份的基础,其被训诫、不幸殉职又进一步放大了公众的情绪李文亮怎么了,以至于我现在要讨论这个问题,都时时感觉如履薄冰。

但我还是要说——李文亮是一名眼科医生,这意味着他并没有机会确诊新冠肺炎病例,只是转述相关专业科室的诊断结果。而我们知道,早在李文亮发布这些“提示信息”的前三天,另一位相关专业的医生已经上报了他们掌握的疫情:12月27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继先最早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苗头,并和院方一起坚持上报;与李文亮发出“提示信息”的同一天,接到报告后的武汉市卫健委即做出反应,下发通知要求各有关医疗机构于当天下午4点前清查并报告收治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的情况。这也就是说,至少到12月30日当天,湖北/武汉的疫情相关机制仍然在健康运行,相关部门已经掌握了比李文亮更多、更准确的信息,就看他们接下来要怎么办了。

这里要重点说明:界定李文亮是不是“吹哨人”,关键不在于他发布的信息是否有瑕疵、也不在于他发布信息的途径,而在于与此同时相关部门是否有所作为。如果相关部门及时公布信息、提示医护人员和公众注意并着手组织防护,那即使李文亮再怎么“吹哨”也没有多大意义;反之,如果相关部门玩忽职守、无视危险,甚至刻意隐瞒、至公众安全于不顾,那即使李文亮说的不完全正确,他的贡献也不容小觑。

——关键问题来了:武汉市卫健委做了什么?

武汉市卫健委的官方网站现在还能正常访问,以下是12月31日该网站发布的相关通报:

虽然通报里详细讲述了武汉市相关部门开展的工作,但公众耿耿于怀的仍然是那个初步结论,即“实验室初步检测等方面情况分析认为上述病例系病毒性肺炎。到目前为止调查未发现明显人传人现象,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对于这个后来引起群嘲的结论,我已经在前一篇文章(《复盘李文亮事件(一)》)中做了详细解读李文亮怎么了,在此我再简要复述一下:从12月27日张继先上报疫情到12月31日只有短短的数天时间,相关部门的专家不是神仙,面对一种陌生的疾病,想要他们在短时间内就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无疑是强人所难;更何况,病毒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异,此后疫情的爆发并不能说明武汉市卫健委当时做出的结论就是错误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李文亮的“提示信息”,更大的意义在于“结果正确”。简单的说,武汉市相关部门虽然立即就展开流行病学调查、及时发布了相关信息且信息未必有错,但这些信息客观上没有起到提醒公众加强防疫措施的作用;反过来,虽然李文亮没有做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的信息也有瑕疵,但他的提醒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就是说,李医生主观上并不是“吹哨人”,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吹哨人”的作用。至于李医生这种做法是否合法依规、法律与道德的博弈又将如何定论,我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讨论。

我并不同意某些人将李医生的提示信息视为“瞎猫碰上死耗子”,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出自一位医生的职业敏感和道德良知;不过我还是要说,我们不能用“结果正确”来界定一切。举例来说,后人复盘唐山大地震,也发现了地震之前有不少人以各种方式做出了预警;虽然地震的发生证明了这些预警的正确性,但不等于说预警就是无误的、科学的——无论是动物异动还是天气异常,都可能与地震相关,但也可能与地震完全无关,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必须排除无关的可能、找出确凿无疑的因果关系才能得出结论、才能公开对外发布,这才是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才是对公众负责任的态度。

挖教案网
高效英语作文网
实用书通